1、满族结婚用品
满族女孩的彩礼没十万块钱是绝对不可以的。由于在满族人心中,他们都是皇家的后羿,血统纯正,高贵。虽然目前已经不是封建社会了,但他们还是会有这种想法。
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假如想要娶满族女孩,至少要拿出十万块钱做彩礼,才能娶到。
2、满族结婚用品有什么
结婚用品差不多如下把
1. 彩色气球
2. 新郎新娘结婚礼服
3. 结婚戒指
4. 新娘化妆造型品
5. 喜贴、红包、喜字
6. 彩带、拉花、喷物
7. 鲜花
8. 蛋糕、糖、烟、酒、饮料、水果、花生、瓜子、茶叶
9. 结婚典礼主持人
10. 音响
11. 婚车
12. 婚庆摄像
13. 伴郎伴娘服饰
3、满族结婚用品图片
目前满族的风俗和汉族没什么大的差别。饮食上应该注意的是满族不吃狗肉。满汉早就通婚,没什么大的禁忌。多重视礼节,其他的应该都是小问题。祝有情人终成眷属。
4、满族结婚用品有哪些
满汉通婚
满汉通婚是光绪二十七年12月23日慈禧发布的废除民族隔离的政策。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满汉通婚
提出者
慈禧
目的
废除民族隔离
清代民族政策
清朝实行民族隔离政策,规定满汉不通婚,违者严惩,甚至杀头。
历史记录
满汉不通婚,或严格来讲是旗民不结亲,是满族的旗制,祖制或祖训,后来日渐成了全族人的定规,而并不是大清律的一条。尽管没律令方面的严格规定,但满族人几百年来基本遵守这条定规。自女真建国以来,历史记载的满汉通婚的例子极少。
但其间也有一些例外。
顺治五年(1648 年),摄政王多尔衮告谕礼部:“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亲睦,莫若使之缔结婚姻,自后满汉官民有欲联姻好者,听之”。(《世祖实录》第四十卷)。可是,几天之后,多尔衮对于满汉通婚作了进一步规定:凡期望嫁给汉人的满族官员之女需呈明户部,登记户口;期望嫁给满人的汉族官员之女也需报户部登记;非官员家妇女许配满人听其自便,无须报部。并告诫满人务必合法结婚,除去正式的老婆,不许另占汉族妇女。
看来这个通婚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官家子女要通婚需要要申报,并不是自由通婚。民间虽开了绿灯,但真的照此实行的人极少。那样哪些原因呢?主如果由于满汉通婚的最大阻力源于满族八旗,而非汉人。大规模的满汉通婚或许会致使八旗规范的崩溃,会致使八旗旗民特权的最后丧失。看来,祖训、旗制也一直和全族利益挂钩的。
满汉通婚的倡议在多尔衮生前非常难推广开来,基本上名存实亡。两年后,多尔衮出猎时死于途中。多尔衮死后遭到清算,他被追夺了生前的名誉和爵位。当年满汉通婚的倡议也随之成为多尔衮的大逆罪状之一。至于后来鳌拜等四位顾命大臣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期间,政治上愈加趋向守旧,朝野刮起一股恢复八旗祖宗旧制的风气。已趋缓和的满汉关系再度紧张,满汉不能通婚更是成为天条,满人汉人都不能违反,违者严惩。
乾隆年间有一个“曲线通婚”的故事,这就是乾隆嫁女的故事。乾隆把我们的女儿过继给大臣于敏中,于是公主就变成了汉家女。然后乾隆把女儿嫁给孔子第七十二代嫡孙衍圣公孔宪培。如此就没违反“满汉不通婚”的祖制。不过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待议。《清史稿》里只有一句提到孔宪培:“宪培,字养元。乾隆五十九年,卒。子庆镕袭。”欢迎指出乾隆嫁女的史料出处。有些文章依据这段故事判断清朝废除“满汉不通婚”祖制的是乾隆,其实是不对的。
清末废除
清末最后废
5、满族传统婚服
中国传统结婚典礼服装款式 1. 周朝婚服款式:纯衣纁袡 周代婚制中的礼服崇尚端正庄重,与后世结婚典礼服装中有所不同。婚服的色彩遵循玄纁规范。新郎服装为爵弁,缁衪纁裳,白绢单衣,纁色为韠,赤色舄。...
2.
秀禾服和龙凤褂 1、秀禾服和龙凤褂不同——服装上 绣法:潮绣VS卜新绣 开襟口:斜襟VS对襟 图案:多样化VS龙凤...
6、满族婚嫁服装
满族男女都喜欢在腰间或衣服的大襟上挂佩饰。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带。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绸缎缝制,花色品种繁多,制作精美。入关将来,满族旗袍已在中国妇女中通用。
旧时满族男子留发束辫,穿马蹄袖袍褂,女子穿宽大直筒旗袍。主要有四种形式:旗装、马褂、马甲、套裤。旗装不分季节,男女均可以穿。马褂则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性在春秋、冬天时穿着。马甲是女性的外套衣。套裤是无裤腰的棉裤筒,以两条背带固定,多为老年妇女冷天的穿着。
满族人穿长裤与其它民族不一样的是需要扎系的腿带,以便出行。满族的服装多样性分为平民旗装,贵族旗装。
1.平民服装
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天头戴凉帽,冬天戴皮制粗心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天穿皮制乌拉。
2.女子服装
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马甲。服饰多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些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圈、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脚着白袜,穿花盆底车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装饰品。
3.礼服
清代皇帝的服饰基本上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和便服几大类。其中礼服包含朝袍、端罩和衮服;吉服包含衮服、龙袍;常服则是介于礼服和便服之间的一种服饰;外出或狩猎穿行服,雨雪天穿雨服。按清朝《大清会典》规定,皇帝的朝服一般“色用明黄”,还用于御殿朝贺及地坛祭地、先农坛和祭太庙等场所。至于其他颜色朝服的穿用,则在祭天和天坛祈谷时用蓝色,日坛朝日用红色,月坛夕月时用月白色,即浅色蓝。
4.吉服
吉服主要用于吉庆节日、筵宴迎銮等场所,装饰华丽,又称为“彩服”、“花衣”。
5.常服
常服是在一般性正式场所穿的服饰。褂是圆领对襟长褂,穿在袍外。与礼服的箭袖不同,常服褂为平袖,四面开叉,身长到股,颜色多为石青,花纹也无特别规定。后妃常服以袍为主,纹饰多样,有龙凤呈祥、彩凤双飞、丹凤朝阳和百蝶等等。
6.便服
便袍或素,或暗花,或织绣各式花纹,丰富多彩。马甲中一种名为一字襟,满语称为“巴图鲁”,即勇士的意思,朝廷要官多穿此坎,又称“军机坎”,俗称“十三太保”,由于这种坎肩,四周镶边,在正胸钉一横排纽扣,共十三粒。
7、满族结婚典礼喜服
答:可以
结婚典礼现场虽然是个非常正式的场所,但也没规定说需要要着正装出席,当然着正装出席更好,毕竟是我们的孩子结婚,穿着打扮整齐,自己及来宾看着也舒心!精心打扮才能看上去对孩子结婚典礼的看重!但呢,也有不少爸爸妈妈他们一辈子可能也没几套像样的衣服,让他们穿西服打领带,他们会非常不自在,所以呢,个人感觉没必要强求,随爸爸妈妈我们的意愿,大伙高兴就好!
8、满族传统婚俗
问门户--满族女长大,开始聘婚,但婚姻不自主,完全由父母包办。先是“年老为媒”,或“亲友作伐”,议定婚姻。由男方托人到女方家说亲,女家如有意,方可开列某旗某佐领下人及三代状况,还要写清地址、功名、职业、属象、八字等,这叫“门户贴”。由媒人转交,男先于女,两家借此知道他们家世等状况,其贴必压置于家奉灶神前3日,这是古礼中问名之义,谓之“问门户”。
合婚--“相看”后,如双方赞同,便开写生辰等状况,双方还要问卜确认属上中下何等婚姻,并有无妨克翁姑爸爸妈妈之相,这叫“合婚”。
换盅--男家送聘礼至女家时,女家受之并将手饰等物品陈于祖先位前,两亲翁并跑,以盅斟酒互相递换,然后醮祭,表示两家正式定婚成为亲家,亦有在订亲宴上,两亲翁于席间行换盅仪式的。
响棚--男方家这天要杀猪,在室外搭喜棚、锅灶,并开始接待远方亲友,房左边还搭一个喇叭棚子,吹打起来,以使四邻能了解这家开始操办喜事,称谓“响棚”。
迎亲--结婚典礼正日,男家备喜轿彩车,新郎骑马及父率本家亲族、傧相、吹鼓手、仪仗等前往下墅迎新娘。在出发前还要“亮轿”,去时不空轿,轿里坐一小孩子叫“压轿”。迎新队伍的人数需要是单数,以便回来时加上新娘成双成对,以示吉利。
射三箭 新娘未下轿时,新郎于院内要连射三箭。弓、箭由司仪递与新郎,射毕再由其接过。新郎搭上弓,向天射一支。司仪唱:“一射天狼!”向地射一支,司仪唱:“二射地妖!”向轿前射一支,司仪唱:“三射红煞!”所用之箭为无镟者,以免意料之外。
开脸--坐帐时要开脸,也有些在拜完天地后开脸。又称“绞脸”。由一全科女性,用新镊子和五色彩丝线为新娘拔去脸上的汗毛,同时开齐额发和鬓角,以标志此女已是成婚之人。
揭盖头--辰时,吹鼓手又开始吹打,鞭炮齐鸣,由新郎家的长辈全科女性端来红糖水,让新娘子喝下,意味着将来“嘴甜”。还把鸡蛋煮熟,剥掉皮,给新娘子擦脸,意味着新娘子脸上以后不生麻子。之后,叫新郎上前,以秤杆或马鞭子将新娘“盖头”挑下,抛于屋顶或帐篷顶。新郎揭盖头后,立即用手抚发,象征“结发夫妻”。此时新郎新娘才能互相看到他们的模样。目前农村揭盖头的仪式只是一种形式。
回门--结婚的第三天,新娘要点新郎回娘家,这叫“回门”。“回门”之前,头天晚上要倒“宝瓶”。此时新婚夫妇对坐炕上,以手拉衣服成兜状,由亲友家里一年长妇女将结婚典礼时新娘所抱“宝瓶”取来,向两个衣襟内左右各倒三下,接连三次,同时口念“一倒金、二倒银、三倒儿女一大群”为祝愿之词。倒毕,以瓶内原装之“金银米”熬粥,称“金银米粥”,新婚夫妻食之。“回门”时,凡打下墅的,要回去看望房东,不打下墅的直接回娘家。在时间上,回门需要带日头走,带日头回,不可以起早贪晚。新郎要带上四合礼品,以示对岳父岳母的敬重。
到了第七天,新娘还要回趟娘家,可以住一宿,叫做“接七送八”。
到了一个月,新娘要回娘家住一个月,这叫“住对月”。从娘家回来要给婆家每个人带一双新布鞋。
9、满族婚俗中的特殊仪式叫什么
东北特殊婚俗电影名叫《东北喜事之山炮扶上墙》。
《东北喜事之山炮扶上墙》是由小米执导,唐鉴军领衔主演的电影。故事讲述了辽西镇杨家村的头号烂泥杨二正在村里专横跋扈引发的各种搞笑故事。作为丧妻多年的中年老光棍,杨二正一个人抚养女儿珊珊长大后,便开始自暴自弃,逐步沦为村里最让人头痛的“刺头儿”,仗着亲哥杨大正是村主任,整天东家借葱西家借米,趴墙根说人闲话,甚至还带头欺负从城里来的大学生村官,并因此闹出了更多的笑话。
10、满族婚庆民俗
满族风俗习惯
满族人孝顺长辈,重视礼节,在路上遇到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些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新年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中一年级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十1、满族婚服头饰
满族头饰又叫旗头,旗头发冠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冠。